首页 > 历史小说 >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条绳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7章 西陲锁钥

 

洪武二十六年的风,掠过河西走廊的戈壁与绿洲,带着祁连山巅的雪意与黄沙的粗粝。应天城虽仍沉浸在懿文太子早逝的余痛中,紫禁城的朝堂之上,却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帝国的西北尽头——那片连接中原与西域、控扼丝绸之路咽喉的狭长地域。功臣庙的长明灯火摇曳依旧,“山河有尔半壁”的墨迹在香火缭绕中更显沉郁,似乎在无声叩问:这半壁江山的西陲门户,何时才能真正握于掌中?

自洪武五年冯胜西路军放弃甘肃部分地域以避东察合台锋芒,河西走廊的完全归属,始终是悬在明帝国心头的一根刺。盘踞于此的故元残余势力、地方割据的蒙古部落以及复杂的番汉杂居局面,使得这片土地时降时叛,难以真正消化。北元虽在捕鱼儿海遭受重创,其影响力在西北边陲的阴影却仍未散尽。河西不稳,则关中危殆,西域断绝,帝国的脊背便暴露在潜在的威胁之下。

朱元璋深陷的眼窝里,映着舆图上那条标注为“河西走廊”的狭长地带。丧子之痛让他的面容更加冷峻,却也催生出一种近乎偏执的、对帝国疆域绝对掌控的渴望。他不能容忍在帝国的版图上,尤其是如此要害之地,存在任何形式的不确定性!功臣庙里那些冰冷的牌位,他亲手书写的“半壁”之语,都在鞭策着他必须完成这最后的拼图。

“冯胜!” 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老臣在!” 宋国公冯胜应声出列。这位开国老帅,鬓发如雪,腰背却依旧挺首如戈壁上的胡杨。辽东擒纳哈出,岭北西路独胜,他的稳健与大局观,正是此刻经略河西最需要的品质。他也深知,这可能是他戎马生涯的最后一战。

“河西悬而未决,实为心腹之患!命你总督西北诸军事,再掌征伐印信!务必扫清残元,抚定诸番,将河西走廊,牢牢钉死在我大明版图之上!” 朱元璋的手指重重戳在舆图上凉州(今武威)、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的位置。

“臣,冯胜,万死不辞!” 冯胜抱拳,声音沉稳如祁连山石。此战,是功勋的延续,更是对帝国最后的交代。

“傅友德!”

“臣在!” 颍国公傅友德声如洪钟。这位以勇猛剽悍著称的悍将,虽己不再年轻,眼中战火却从未熄灭。他是冯胜最锋利的矛。

“命你为副,辅佐冯卿!河西多悍匪,多坚城,你的刀,该出鞘了!”

“傅友德领命!必为陛下劈开河西!” 杀气凛然,一如当年。

两位开国老帅,一对配合无间的老搭档,再次挂印出征。这一次,他们的目标不再是摧枯拉朽的歼灭战,而是更为复杂、更需要耐心与铁腕的征服与消化——彻底确立明朝对整个河西走廊的统治!

大军西进,旌旗漫卷黄沙。

河西走廊的战场,是风沙、戈壁与绿洲交织的舞台,更是意志与耐力的较量。

冯胜坐镇中军,运筹帷幄,展现出老帅的沉稳与政治智慧。他深知,河西的问题不仅仅是军事征服,更在于人心归附。他一面指挥傅友德等将领,以雷霆之势扫荡那些负隅顽抗的故元残部和桀骜不驯的地方割据势力。傅友德宝刀未老,率领精锐如同旋风般席卷戈壁,攻克一座座顽抗的堡寨,将敢于挑战明廷权威的刺头一一拔除,用铁血手段宣告着新秩序的降临。

另一方面,冯胜更注重“攻心”。他严令各部“禁妄杀,抚流亡”。对于愿意归顺的蒙古部落首领、地方豪强,厚加赏赐,授予官职,承认其部分权益;对于饱受战乱之苦的各族百姓,则组织屯田,恢复生产,疏通商路,并严厉处置那些借机盘剥的骄兵悍将。恩威并施之下,河西的人心开始悄然转变。许多观望的部落和城邑,见明军势大且军纪严明(相对而言),纷纷主动归附。

最关键的一役,在于对河西走廊最西端、也是最重要关隘——嘉峪关的掌控。此地乃“河西咽喉”、“边陲锁钥”,控扼西域门户。冯胜亲临前线,督师筑城!在原有的关隘基础上,大规模扩建、加固,修筑起更加雄伟坚固的关城、城楼、箭楼和绵延的边墙。无数的民夫、军士在戈壁烈日的炙烤下,肩扛手抬,夯土砌石。一座象征着大明帝国西疆意志的雄关,在祁连雪山的映衬下,拔地而起!嘉峪关的巍峨身影,如同帝国伸向西域的钢铁臂膀,宣告着河西走廊的最终归属。

随着嘉峪关的落成和明军对肃州、沙州(敦煌)等地的有效控制,明朝的统治力量如同坚实的链条,终于贯穿了这条自汉唐以来便是中原王朝命脉的走廊。从东端的兰州金城关,到西端的嘉峪关,千里河西,烽燧相连,卫所棋布。帝国的政令得以通行,商旅在军队的保护下重新踏上古老的丝路,屯田的绿洲滋养着戍边的军民。

***

捷报传回应天。

“河西悉平!嘉峪雄关己成!商路复通,诸部归心!”

消息在肃穆的朝堂上响起,带来一丝迟到的、却沉甸甸的慰藉。朱元璋端坐龙椅,深陷的眼窝里掠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是欣慰?这西陲锁钥终于牢牢在握,帝国的版图至此才算真正完整。是疲惫?为了这“完整”,耗费了多少心力,又埋葬了多少忠骨。更有那挥之不去的隐痛——若标儿尚在,看到此景,该当如何?

他没有像辽东大捷或捕鱼儿海大胜时那般豪情万丈,只是缓缓地点了点头,声音低沉:“冯胜、傅友德,老成谋国,不负朕望。河西归附,将士有功,着吏部、兵部议功行赏。” 话语简洁,却字字千钧。

他走下御座,踱步到巨大的舆图前。手指从应天出发,划过长江、黄河,越过潼关、长安,最终稳稳地落在嘉峪关那新标注的、象征着绝对掌控的印记上。这条线,连接着帝国的腹心与边疆,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山河有尔半壁……”朱元璋心中默念,目光似乎穿透了宫墙,望向了鸡鸣山巅那座玄色的功臣庙。徐达、常遇春、汤和……乃至冯胜、傅友德这些仍在世的老将,他们的身影与功勋在脑海中一一闪过。如今,这“半壁”江山,在血火与谋略中,终于延伸到了最远的西陲,真正地完整了。

然而,这份“完整”的喜悦,却无法冲淡他心中那巨大的空洞与日益深重的猜疑。标儿的陵冢在钟山之下沉默,蓝玉等新贵在捕鱼儿海的巨大功勋后愈发骄横难制,诸塞王虽镇守西方却也是双刃之剑……帝国的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稳固,但它的心脏,却因继承人的缺失和内部的暗流,而跳动着不安的节律。洪武二十六年的河西归附,如同一抹血色残阳,映照着帝国辽阔的版图,也映照着一位孤独帝王走向生命终点时,那深不可测的忧虑与即将到来的、更加酷烈的风暴。


    (http://www.wbxsb.com/book/RO2A-4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bx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