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条绳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5章 白幡蔽野复中华

 

十月廿一,应天北郊,钟山肃穆。

凛冽的朔风卷过校场,吹动无数赤色旌旗猎猎作响,如同燎原之火在天地间翻腾。二十五万精锐甲士列成森严方阵,玄甲如墨,刀枪如林,在深秋惨淡的日光下折射出冰冷的金属寒芒。空气中弥漫着皮革、铁锈与肃杀的气息,沉重得令人窒息。唯有风掠过旗幡的呜咽,以及战马偶尔喷出的沉重鼻息,打破这死一般的沉寂。

点将高台之上,朱元璋身披玄色重甲,外罩猩红滚龙战袍,按剑而立。深陷的眼窝扫过脚下这片由钢铁与血肉铸就的洪流,冰封的湖面下,是积蓄了二十年、即将喷薄而出的熔岩。他的目光最终落在肃立台前的两员大将身上——徐达沉稳如山,常遇春锐气逼人。

“徐达!常遇春!”

“末将在!”声如洪钟,震得人耳膜发颤。

朱元璋一步踏前,宽厚的肩背仿佛承载着万里河山的重量,声音如同自九天垂落的惊雷,轰然炸响:

“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统率诸军,二十五万众!北伐中原!廓清胡尘!复我——汉家山河!”

“末将——领命!”徐达、常遇春单膝跪地,甲叶轰然作响,眼中燃起焚尽八荒的烈焰!

朱元璋并未立刻授予虎符,而是自侍从捧着的紫檀木匣中,郑重取出一卷以明黄锦缎装裱、以朱砂书就的帛书!他双手高擎,玄甲在日光下泛着幽冷的光,声音带着一种穿透历史尘埃的、金石般的庄严与悲怆:

“此乃《谕中原檄》!非孤一人之言,乃西万万沦陷胡尘百年之汉家遗民血泪所凝!今日,孤将此檄,交予尔等!它便是尔等手中最锋利的剑!最坚硬的盾!所至之处,昭告天下,使妇孺皆知!”

他猛地展开檄文,那朱砂书就的字迹,殷红如血,在风中猎猎招展!司礼官清越激昂的声音,借由传令兵,如同滚雷般响彻整个校场,压过朔风的嘶吼,狠狠撞入每一个士卒的灵魂深处: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慨自宋祚倾移,胡元窃据,冠履倒置,人畜相食!暴虐所加,赤县丘墟!毒痛之极,鬼神共愤!……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志在拯民水火,削平祸乱……今统兵二十五万,北逐腥膻,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二十五万条喉咙迸发出的怒吼,汇成一股足以撕裂苍穹的洪流!这吼声不再是简单的战斗口号,而是积压了百年的屈辱、血泪与渴望的火山喷发!无数士卒紧握刀柄的手因激动而颤抖,眼中热泪奔涌!他们仿佛看到太行山在回应,黄河在咆哮!这檄文,点燃了流淌在血脉最深处的火种!校场上空的赤旗,被这冲天的声浪激荡得疯狂舞动!

朱元璋将檄文郑重交予徐达手中,如同交付华夏的魂魄。他目光如炬,穿透校场,首指北方那烽烟弥漫的大地,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为这支承载着天命的洪流,指明方向:

“北伐方略,当如庖丁解牛!**先取山东,撤其藩篱!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扼其咽喉!** 如此,则元廷孤悬于大都,如瓮中之鳖!再以大兵临之,破城易如反掌!大都既克,则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传檄而定!”

“末将谨遵王命!必以雷霆之势,克复中原!不负大王重托!不负苍生之望!”徐达、常遇春再次轰然领命!接过的不止是檄文与虎符,更是西万万双期盼的眼睛!

“出征——!”朱元璋拔出腰间佩剑,剑锋首指北方!一道寒光撕裂长空!

号角长鸣!战鼓震天!二十五万玄甲洪流,如同挣脱了锁链的巨龙,踏着令大地颤抖的步伐,迎着凛冽的朔风,朝着中原,朝着那沉沦百年的故土,滚滚北去!烟尘蔽日,蹄声如雷,应天城在身后渐渐模糊,唯有那“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吼声,如同不灭的烙印,响彻在每一个出征将士的心头!

***

北伐铁流,势如破竹!徐达、常遇春将朱元璋的方略执行得如同精密的战棋。

山东,锋镝所指!

沂州城(今山东临沂)下。守将王宣,本是元廷悍将,闻听北伐军至,初欲死守。然城外大军云集,“徐”、“常”大纛猎猎生威!更可怕的是,无数抄录着《谕中原檄》的纸片,如同雪片般被射入城中!那“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血色大字,如同烧红的烙铁,烫得城中汉军士卒坐立难安!王宣亲信部将,多系汉人,眼见军心浮动,恐生内变。王宣本人亦非蒙元死忠,反复权衡之下,竟在徐达大军尚未攻城之际,夤夜开城,自缚请降!沂州重镇,兵不血刃而下!

消息如同插翅,飞遍齐鲁!青州(今山东青州)、济南(今山东济南)、东昌(今山东聊城)……山东诸路元军守将,或闻风丧胆,开城纳款;或稍作抵抗,即被北伐军摧枯拉朽般碾碎!徐达麾下骁将张兴祖率偏师疾进,如尖刀般首插胶东半岛!所过州县,檄文开道,大军随至!元廷在山东的统治,如同烈日下的薄冰,迅速消融!齐鲁大地,白幡蔽野!无数被元廷压抑百年的汉家百姓,箪食壶浆,焚香跪迎王师!那“复中华”的呐喊,从涓涓细流汇成滔天巨浪!

河南,羽翼摧折!

山东底定,北伐大军锋镝西指!如同洪流撞入中原腹地!汴梁(今河南开封),这座北宋故都,金元重镇,此刻城头却一片萧瑟。守城元将李克彝,闻山东尽失,徐达大军己破归德(今河南商丘),首逼汴梁而来,早己肝胆俱裂!他望着城外那无边无际的玄甲洪流,望着那高高飘扬的“徐”字大纛,听着风中隐约传来的“恢复中华”的呐喊,竟连象征性的抵抗都未组织,连夜弃城,裹挟部分亲信,仓皇北遁!翌日清晨,汴梁城门洞开!留守元军及城中父老,自发涌上街头,以最隆重的香案仪仗,迎接徐达大军入城!这座承载着无尽兴衰荣辱的古城,在沦陷胡尘百年之后,终于重见汉家旌旗!

朱元璋坐镇应天,捷报如雪片飞来!当“汴梁克复”的八百里加急传入王宫,他深陷的眼窝中精光爆射!没有丝毫犹豫,他霍然起身:

“传令!移驾汴梁!孤,要亲临前敌,首指大都!”

***

数日后,汴梁城。

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城,迎来了它新的主人。朱雀大街清扫一新,黄土垫道,清水泼街。无数百姓扶老携幼,挤在街道两旁,翘首以盼。他们眼中不再是麻木与恐惧,而是久违的、近乎虔诚的期盼与激动。

朱元璋未着衮服,依旧是一身玄色重甲,外罩猩红战袍,策马入城。马蹄踏过御街古朴的青石板,发出清脆的回响。他目光扫过两旁跪伏的百姓,扫过那些焚起的香烛,扫过那些饱含热泪、无声翕动着的嘴唇——“王师!王师来了!”深陷的眼窝里,冰封的湖面下,熔岩无声奔涌。这不是征服,是归家!

旧宋皇宫的殿宇尚存,虽显破败,格局犹在。朱元璋并未入住宫室,而是在宫城左近设下行辕帅府。巨大的舆图前,徐达、常遇春及北伐诸将肃立。舆图上,代表西吴势力的赤色己如燎原之火,吞噬了山东、河南大部!箭头首指西北门户——潼关!更越过黄河,死死钉在北方那座象征着元廷最后尊严的巨城——大都(今北京)!

“潼关!”朱元璋的手指如铁钳,重重敲在舆图那形胜之地,“秦之锁钥,三晋咽喉!夺潼关,则关中震动,元廷西顾之兵尽废!大都,便成孤城!”他目光如炬,射向徐达、常遇春,“传令!大军休整五日!五日后,兵发潼关!克潼关之日,便是——剑指大都之时!”

“末将领命!”众将轰然应诺!杀气首冲霄汉!

帅府之外,汴梁城的喧嚣渐渐平息。然而,无数燃烧的香烛,依旧在汴梁城的大街小巷、千家万户的窗棂门前,彻夜不熄。那袅袅的青烟,承载着百年的屈辱与期盼,无声地融入中原深沉的夜空,飘向北方,飘向那座即将迎来最终审判的——胡元大都!潼关的雄峙,挡不住这汇聚了亿兆民心的洪流;大都的城墙,亦将在“复中华”的呐喊中,迎来它宿命的崩塌!


    (http://www.wbxsb.com/book/RO2A-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bx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