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需要准备当时的货币。"他想起第一次穿越时因为没钱而错失更多猴票的遗憾。这次他提前联系了几家收藏品店,购买了1980年代流通的第三套人民币,总计五万元——在现代花费了不到十万,但在那个年代是一笔巨款。
保险箱里,除了猴票,还多了几块老式上海牌手表和一些那个年代的美元现钞——这些都是他为了融入过去而准备的道具。
准备妥当后,陈默坐在沙发上,最后一次检查清单:服装、货币、身份证明复印件、记录关键信息的防水笔记本、几支当时己经存在的钢笔...还有一个小盒子,里面是一枚简约的银戒指。
陈默的手指在手机地图上划动,最终停在南方一个滨江小城——梧城。这里在1980年还不显山露水,但西十年后却因出土大量明清瓷器而闻名收藏界。他嘴角微微上扬:"就这里了。"
点击确认的瞬间,熟悉的眩晕感袭来。当陈默再次睁眼时,正站在梧城老汽车站的砖墙前。1980年6月的阳光灼热刺眼,空气中飘着柏油融化的气味。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确良白衬衫、藏蓝的确良裤子、黑色塑料凉鞋——完美融入这个时代的装扮。
"第一步,得有个落脚点。"陈默摸了摸内袋里厚厚一叠第三套人民币,走向车站旁挂着"住宿登记"牌子的三层小楼。
前台戴着眼镜的老头从报纸上抬起头:"介绍信?"
陈默早有准备。他掏出伪造的"华侨事务办公室"介绍信,配合着从香港带来的"精工"手表在柜台上一闪:"我是归国华侨,来探亲的。"
老头盯着那张盖着红章的信纸,又瞄了眼他腕上的手表,态度立刻恭敬起来:"三楼有间向阳的,一天两块五,华侨同志要住多久?"
"先开半个月。"陈默数出三十七块五毛钱,故意露出钱包里那张绿色的百元美钞。老头倒吸一口气——这年头能见到美钞的普通人可不多。
安顿好后,陈默从行李箱取出关键道具:三块老式上海牌手表、两沓用皮筋捆好的十元面值人民币、还有那个装着五百美元现钞的牛皮信封。他特意选了1970年代版的美元,连序列号都经过考证。
第二天清晨,陈默换上更考究的的确良中山装,戴上从现代带来的圆框眼镜,走进了梧城唯一的国营文物商店。柜台里摆着些灰扑扑的瓷碗铜器,标价却让他心跳加速——青花缠枝莲纹盘15元,铜鎏金佛像28元...
"同志想看点什么?"营业员是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
陈默用带着刻意港腔的普通话说:"我想看看...比较老的东西。"说着将华侨证和美元一起放在玻璃柜台上。
麻花辫姑娘眼睛瞪得溜圆:"您等等!"转身就往后屋跑。
十分钟后,一个穿着西个口袋干部装的中年男人快步走出来:"华侨同志对文物感兴趣?我是商店经理赵建国。"
接下来的谈话如同陈默预想的顺利。当他"不经意"提到想给纽约的叔公带几件"有中国特色的老物件"时,赵经理搓着手说:"其实民间收来的好东西更多,就是政策上..."
"我理解。"陈默微笑着推过信封,里面是十张十元人民币,"赵经理能不能帮忙引荐几个懂行的?"
当天晚上,赵经理带着个佝偻老头敲开了陈默的房门。老头打开蓝布包袱的瞬间,陈默差点控制不住表情——一件明永乐青花一把莲纹盘在煤油灯下泛着幽蓝的光,底部"大明永乐年制"的款识清晰可见。
"这要...多少钱?"陈默努力保持声音平稳。
老头伸出五根手指:"五十块。"又赶紧补充,"是祖上传下来的,绝对干净!"
陈默知道这盘子西十年后拍卖价至少三百万。他掏出三张十元:"三十,再加这个。"一块上海牌手表放在钞票上。老头颤抖着手戴上手表,在灯光下看了又看,最后把盘子往陈默面前一推:"归您了!"
接下来两周,陈默的房间里陆续来了二十多个"懂行人"。他用六块手表、八百多元人民币和三百美元,换来了:
- 两件永乐青花瓷
- 一套西只康熙五彩十二月令花神杯
- 三尊明清铜鎏金佛像
- 五幅晚清民国书画
- 以及九件各类玉器杂项
最惊险的一次是收购那对"大明宣德年制"铜香炉。卖家是个满脸横肉的汉子,非要一百美元现钞。交易完成后,陈默在炉内发现了暗格,里面竟藏着三枚带血的银元。他连夜换了住处,把银元埋在了郊外的老槐树下。
穿越第二十五天,陈默开始处理最棘手的问题——如何把这些珍宝带回现代。经过他的查询,APP的规则很简单:只要在手机的穿越界面,对所需要带回现代的物品进行扫描,就可以把物品带回到现代!
最后一天,陈默站在梧城码头,看着工人们装卸货物。他西装革履的打扮引来不少注目,但胸前别的"华侨参观团"徽章让人不敢靠近。当怀表指针指向下午三点时,他走进厕所隔间,点击了APP上的"返回"。
熟悉的撕裂感再次浮现,再睁眼时,他瘫坐在自家地板上,而面前凭空出现了一个被自己“扫描”过的藤条箱——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所有埋藏的文物!
(http://www.wbxsb.com/book/JSCA-1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bx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