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新的理念,一边是旧的感情,还有朱元璋的考验。
朱标第一次发现决定是如此之难!
他究竟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最正确的?
良久....
朱标闭目说道:“从未有人教唆过我,我更没有说出过要灭亡儒家这种话!”
“而是你们这些儒家之人无理取闹!无事生非!”
“我本想向父皇为你们求情,但奈何你们实在是不思悔过!”
朱标最终还是选择了大明这个国家,最终还是选择了大明皇室这个家庭,更是选择了大明的百姓!
因为儒家代表的是压迫!
是剥削!
是痛苦的黎明百姓!
而任以虚的新思想是什么?
是带来解放的生产力,是科技强国!
是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
是真正的救世开太平!
大明的皇室不应该和这群吸血鬼绑在一起,不该和这些压迫了百姓千年的统治阶级在一起!
而是应该和广大的百姓站在一起!
和任以虚站在一起!
不必和这些注定沉没的老朽旧船一起消亡。
在任以虚的手中,大明有着一条全新的道路可以行走!
那是伟大的新大明!
“宋濂,你还有什么好说的?”朱元璋质问道。
“你不仅编造太子的话!还恶意抹黑皇室!这就是你儒家的风骨?这就是你儒家的作为?”
“身为太子太师,却不思报国!反而诬陷太子,当真是该死!”
朱元璋此时已经知道胜利在他。
太子朱标最终还是选择了大明,尽管为拯救儒家出了最后一丝力,但最后还是没有选择,乘上这艘注定沉没的旧船。
而台下的宋濂此时已经是无话可说。
就连太子都这么说了,他再说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不管他说什么,朱标和朱元璋都是不会认的。
而且此时的宋濂,也不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底是为了什么?
到底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还是为了儒家的生死存亡?
或许都有吧。
但此刻的他难逃一死!
但是宋濂还有最后一句话!
他想把这句话说出来,大声的说出来:“陛下!太子!难道儒家当真不好吗?难道不是儒家让大明的统治更加稳固吗?”
“这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不都告诉所有人,只有儒家才是最适合统治者的理念不是吗?”
“我儒家自认问心无愧!”
“到底是什么样的理念,让大明皇室能够背叛,忠心支持了天子如此多年的儒家?臣实在是不明白啊!”
宋濂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输给了谁。
或者说,到底儒家是输给了谁?
朱元璋看着下方的宋濂和一众文官,心中有着可惜也有着庆幸。
如果没有任以虚,那么大明是不是最后,也会像这样被时代抛弃呢?
被人无情的拿着燧发枪,击碎大明的防御?
或者被工业生产的工业品倾销?
如果没有任以虚的出现,这些儒家的士子,是不是能够一直陪着大明走向灭亡?
其中又有多少忠臣,又有多少奸匿?
这些已经没有人能够说得清了。
因为大明选择了任以虚,选择了接受新的理念!
朱元璋不想被这个世界抛在脑后,不想背弃时代,所以儒家必须消失!
“或许是时代吧?”
朱元璋有些无奈的说道:“儒家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确实曾经为华夏带来过许多辉煌,但是到了这个时代,儒家已经不能给华夏带来任何东西了。”
反正宋濂以及这些文官都要死了。
朱元璋不介意跟他们说几句心里话:“哪怕你们儒家再发展到一个新的巅峰,出现另一个圣人,又能如何呢?”
“儒家......救不了大明!”
“儒家永远都只会空谈大义,无法在生产力上带来任何帮助,可现在已经不是秦汉唐宋了!”
“现在的大明人口,远超华夏曾经的任何一个王朝!”
“现在的大明面向的是全世界!是一个崭新广阔的新世界!”
“奔向的也是一个未曾见过的新时代!”
“而这个新时代中......不需要只会空谈的儒家,而是需要能带来生产力的学说!能真正带动大明发展的学说!”
“科技,终将取代儒家!”
宋濂绝望的看了朱元璋一眼,看来大明的皇室确实已经接受了新的学说,而这门学说,看样子能真正带动大明发展。
能为大明开创万世之基业!
所以朱元璋才会放弃他们儒家,因为他明白,儒家绝对不会接受任何一个,能与之齐头并肩的学说,更别说压在头上了!
而直到此刻,宋濂才终于正视到,原来朱标一直以来说的那些都是真实的。
海外殖民不是毒计,而是真正奔向新时代的第一步!
科技!
才是这个新时代中最重要的东西!
“来人,拖下去!”
朱元璋大手一挥,说道:“全部处斩!”
无数哀嚎,无数求饶。
眼中有绝望,眼中有无悔。
但朱元璋眼中只有坚定!
这一次或许是他上位以来,错杀文官最多的一次,但却也是前所未有正确的一次!
大明要灭掉儒家,接受科技理念!
哪怕为此大开杀戒。朱元璋也在所不惜!
这就是......洪武大帝!
数日后,无数告示在大明的各地贴了起来,将此次儒家事件清清楚楚的写了出来。
事件开始发酵。
不过在各地的告示中,事情的经过陷入和事实不太相同。
变成了朱元璋一忍再忍,最后无须再忍的版本。
太子太师宋濂为了一己私欲,而勾结党羽,集结儒家百官拒不上朝,想要逼迫朱元璋更改新政,更是想要让朱元璋将丞相之位归还,为此不惜编造太子和皇帝想要灭亡儒家的假消息,来动员儒家士子。
而洪武大帝朱元璋则是无可指摘,第一天上朝的时候还不知道此事。
更是关心这些老臣子的身体健康,说如果过于劳累而不上朝,这都是可以接受的,还派人去慰问他们有没有问题。
这是何等的明君?
直到第二天,朱元璋还是不知道这件事到底怎么回事,看到众多文官不上朝才有些生气。
户部尚书吕昶上报说了宋濂一事。
朱元璋有些恼怒,自己又没有做什么,怎么能这样呢?
但就算这样,也没有立刻派人去抓捕文官,而是让其他人通知他们,此事就此作罢,朕既往不咎,如果明天还不来上朝,那勿谓言之不预也!
(http://www.wbxsb.com/book/DBS3-7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wbxsb.com